(资料图)
近日本市昼夜温差明显变大,暑气与秋爽逐渐更替消长。天津中医一附院院长、王金贵教授表示,处暑节气要养阴护阳,警惕秋凉及秋燥。
入秋后,自然界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只有聚足阳气才能抵御日后的寒冷侵袭。处暑后应每天早睡早起,适当午睡,调养人体阳气的出入。充足的睡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秋乏,提高免疫抗病能力,应对如呼吸道感染、心脑血管疾病、过敏疾病等秋季流行病。入秋后,西瓜这类的生冷的瓜果要少吃,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。锻炼活动是养生的重要一环,也是升发养护阳气最见效的方法。适量运动,如登高、慢跑、散步等,可以促进血液循环、加快新陈代谢,但不必大汗淋漓,恐伤及津液。
处暑节气虽有金风送爽,但天气变化无常,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“一天有四季,十里不同天”的状况。处暑过后,不可贪凉。夏日常用的凉席、冷气在该节气的使用应适度减少,尤其要注意脐部的保暖。由于昼夜温差变大,早晚时分要注意添衣,应做好项背部、脚部等部位的保暖,防止血管受到寒冷刺激后急剧收缩,诱发心脑血管疾病。及时增减衣物,维持血压稳定,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有重要意义。此时衣着也不应太厚,以微感凉意而不寒为宜,为气候转冷做好适应性准备。
处暑的到来,意味着秋燥也悄悄而至。燥邪侵袭人体,会出现眼睛干涩、皮肤紧绷、起皮脱屑、大便干燥、咽喉不利、干咳、唇炎等症状。秋日可练习“漱泉术”,即每日清晨洗漱完毕,用舌在口中搅动,等到口中唾液增多,漱练数遍后,分3次咽下,长期坚持能够预防秋燥。处暑节气,饮食上要增酸减辛,防止秋燥伤人。可以多吃苹果、葡萄、山楂等酸味食品。此时也应当多喝水补充津液,适当补充一些具有滋阴润燥的食物,如粳米、南瓜、萝卜、芹菜、菠菜、蜂蜜、银耳、桂圆、柚子、梨子、干贝、海带、海蜇、河鱼、河虾、鸭肉等。
王金贵教授为市民推荐一道处暑药膳——滋阴润燥养生汤。一个银耳浸透去蒂洗净切小块,一个雪梨去核切小块,百合、石斛、龙眼肉洗净,将上述食材放入瓦罐中,加入1000毫升清水,煮沸腾后改中火煮40分钟,加入适量冰糖。若供糖尿病患者食用,可不放冰糖,改加瘦肉200克,煮沸腾后改中火煮40分钟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。银耳归肺、胃、肾经,能滋阴润肺;雪梨能清热生津、润燥化痰,兼具通便润肤的作用;百合味甘,入心经和肺经,既能养心肺之阴,又能清心肺之热,还有一定的安神作用;石斛能够起到清热、生津的作用;龙眼肉健脑益智、安神定志、补气养血。上述食材均有滋阴润燥的作用,部分可以醒脑安神,不仅能预防秋燥,还可以改善秋乏。(庄媛)
关键词:
X 关闭
X 关闭